文/海文颖 本文节选自《接纳力》
社会上的规则纷繁复杂,不过基本上是为了保证不伤害环境、不伤害别人、不伤害自己而定。聚焦婴幼儿教育范畴,孩子小的时候,大家作为爸爸妈妈常常冲口而出的一些话:“别爬窗台,小心掉下去!”“别碰电源插座,小心电!”“别碰热水,小心烫!”这类话都是在保护孩子免受伤害。不能否认的是,这类规则基本是由爸爸妈妈先讲出,再行出来的。
孩子来到这世上,对世间的规则全然不知,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爸爸妈妈了。所以孩子对爸爸妈妈的信赖和交托是天然的,孩子非常想把爸爸妈妈的话当话。爸爸妈妈讲出的每句话,都有落地生根成为规则的可能性。
周末的上午,几家人去公园玩后一块到食肆吃午饭。三个五岁左右的孩子都沉迷把餐桌上的转盘转来转去的。父母各自随口对自己孩子说了些话:
· A的父母说,转盘只能顺时针转。
· B的父母说,你要把这个菜依次转到每一个人面前。每一个人都吃到才公平。
· C的父母说,有人正在夹菜的时候不要转。你想吃什么菜的时候,要缓慢地转过来,中途注意到有人要夹菜的时候,你需要放慢速度或者停下来等他夹完菜再转。
当天我在场。听到了这三种话语,看到了孩子们真的非常想相信并遵从自己爸爸妈妈的教会。孩子A对B说:“我爸说了,只能顺时针转!”A说着顺手使劲一转。孩子B说:“我爸没说顺时针!你等下,他还没有夹到这个菜呢!给他转回去!”孩子A说:“不可以,只能顺时针!”孩子B说:“不可以,需要每一个人都吃到这个菜,逆时针转也行!”孩子C说:“你们别争了,哪个想吃什么菜哪个就慢慢转这个菜过来就好了。”
我当时心里非常感慨,爸爸妈妈们只不过随便应时应景说出的一些话语,便被孩子们奉若圣旨,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南。我也看到了大家为人爸爸妈妈的局限性,生活场景变化多端,多数时候大家说话如瞎子摸象,给出的是片段性的真实信息。假如大家缺少自省,随便间便消耗了一些信誉。在这个例子中,经过实践证明,C的父母的建议最接近现实,可操作性强。孩子C会对我们的父母保有一份信任。而孩子A、B则会在心里滑过一丝质疑。
当父母的话语越接近于真实的现实时,孩子越可以准确理解、同意和把握现实。当父母言行一致时,所言所行便立出了规则。譬如下面这个例子:
龙儿不到三岁的时候,傍晚大家一家三口到楼下广场玩。考虑到有一段路比较黑,父亲带上了手电筒,儿子好奇,伸手要玩。父亲弯腰告诉儿子如何用手电筒,叮咛道:“就是不可以磕碰到手电筒前面的玻璃屏,易碎。”儿子点点头。
父亲在把手电筒递到儿子手里的时候,跟他强调说:“你得保证不往地下磕,要不就不给你玩了!”
儿子拿到手里,玩了一会儿开关灯。他蹲下,又拿着手电筒照地上,估计如此子看地有不同的感觉。突然,他拿着手电筒向地上磕了几下……父亲一把抢过了手电筒说:“不可以磕!”还好,屏没碎,儿子又伸手要手电筒。这个时候,作为父母的你会如何解决呢?
·A.第三递给孩子手电筒,并严厉重申:小心,别磕坏屏,要不不给你玩了!
·B.“哦,我了解你还想要。但今天你磕了手电筒,说明你今天还不拥有能力把控好它,今天不可以再给你了。等你再长大一天,明天或许你就有能力把控它了。明天我再给你。”
你会选择A还是B?
这种情景事实上每家都会遇见,你教给孩子一样东西的用法方法,告诉孩子不能干什么,而孩子偏偏做了,这个时候你会如何解决?拿这个例子来讲,选择A的父母一般会暗自做个判断,危险不大,即使碎了屏也伤不到孩子,孩子那样渴望接着玩,别破坏了他的创造性,说不定他会在地上看到什么稀奇事呢?于是,刀子嘴豆腐心,嘴上严厉行为上却顺从了孩子。这种言行不同的做法,虽然满足了孩子短暂的需要,讨得他一会儿的欢心,结果却会损害父母的信誉度,降低孩子对父母话语的信赖。
这是大家家真实发生的例子,我选的是B,话语温和而坚定,里面不只没谴责,还给予了孩子明天的期望。如此既告知了孩子这世间的逻辑,又能鼓励孩子自律。当时,龙儿爸拿着手电筒,我蹲下身子对龙儿说了上面这番话。龙儿平静地同意了当天他不可以再拿到手电筒这一结果。
事实上,稳定的规则是孩子内心安全感的需要。
紫妈带八岁的女儿在外玩了一整天,回到家已经非常晚了。女儿问:“母亲,我可以不刷牙吗?”紫妈心想,这么晚了,女儿一定特别困了,平常她就不喜欢刷牙,今儿这么累了,不刷也行。于是她说:“如果困了就去睡吧,不想刷就不刷了。”
没想到,女儿哭了,哭得还挺惨。她携带哭腔说道:“你了解不刷牙不好,会生虫子。你都不管我了,你不喜欢我了!”
天哪,原来她是这么想的。
父母太多时候不敢维护规则的一致性,是由于心太好、心太软、替孩子考虑太多。这是过分娇纵,过分娇纵达不到真爱的品质,孩子了解!过分娇纵的时候,父母考虑的是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好人形象,并非全然为孩子的健康、安全、成长负责。
孩子根本不怕被管教,只须你言行一致,立住规则,孩子非常想臣服于规则。规则就仿佛是一间房屋的四面墙,假如孩子一碰墙,墙就往后移动,孩子便会不断地试探这个墙,看这墙有没底线,反而没办法集中精力享受在房间里的探索。而父母温和而坚定地坚守规则,才真的可以让孩子安心享受规则中的自由,激起和保护孩子的创造力。
同时,父母要伴随孩子年龄的长大主动将墙往后移动,给孩子一个大的发挥空间,并渐渐让孩子参与制定标准。
首次带龙儿进入超市,我对他说只能选一样东西买。四岁时,他获得了一个月可以选择和购买一个大件的权利,即三十元左右的玩具;六岁之后,他获得了全年压岁钱的支配权……他在规则中训练和钱相处,将他的权借助得淋漓尽致。
虽然孩子的行为规则始于爸爸妈妈的话语,但经由言行一致、规则稳定,孩子愈加相信规则的时候,便越能独立于爸爸妈妈,敢于自己做主,并勇于面对外面的社会。反之,假如爸爸妈妈的话语阴晴不定,孩子摸不着头脑,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。
下面这个例子是典型的正话反说,反话正说。
凡妈看到近期儿子迷恋电脑,便想到在现代社会的现实环境中,互联网、电子游戏风靡,让孩子毫不涉染是不可能的,大禹治水,堵不如疏。
于是她和十岁的儿子商量,在完成每天的必做作业后可以适合地玩他喜欢的电脑。她相信孩子会有他的判断和调控。
这天是周六,午饭后儿子居然在电脑前坐了五个小时。凡妈让他午睡,他不睡。直到晚饭时分,他才离开电脑,到饭锅里盛饭。凡妈推搡着儿子说:“你别吃饭了!拿电脑当饭吃去!”儿子坐在沙发上哭了。凡妈继续推搡他说:“你上楼,继续玩电脑吧,拿电脑当饭当床当爹当妈!”
后来凡妈走到阳台看书去了,心想着儿子会怎么样自处呢?过了三四分钟,凡妈从阳台透过门窗、过道看儿子,他居然真的上楼又玩上了电脑游戏!
凡妈心里的怒火噌噌按不住,深吸一口气,她强忍着:看他玩到什么时间!凡妈其间反复几次偷瞄儿子,看到儿子都在心安理得、没心没肺地继续玩着他的电脑游戏。
凡妈也没心思看书了,干脆听歌,一分一秒,儿子居然能捧着电脑安如泰山!
晚上十点了,屋外狂风呜呜地吹着,门窗哐啷乱响。凡妈心里的怒火噌地爆开了,她冲到儿子面前,用镇定的口气淡然砸出:“请问,你想玩到什么时间?有人不吃不喝玩了三天三夜死在电脑前,你玩多长时间能玩够?”
儿子非常认真地转头看了凡妈一眼,又转回电脑页面看了显示的时间,非常认真非常平时地回答说:“十点半。”
“还十点半,不够吧,要明天吧!不!明天还不够吧!好,今晚上到天亮,你眼一刻也不可以闭,不可以睡!”凡妈怒了,真想一掌下去打儿子几个脑袋瓜子!
儿子“哇”的一声哭喊道:“不要啊!母亲,不要啊!”
“不要?你不是非常爱玩吗?”凡妈吼叫。
“是你叫我玩的,我不玩了,是你硬拉我叫我玩的!”儿子一脸责怪,一脸无辜。
“我叫你玩你就玩!我叫你午睡,叫你写作业,你如何不做!叫你玩电脑你就这么听话!叫你写作业你如何没这么听话!”凡妈越说越生气:这孩子是缺心眼还是冥顽不灵,难道他不懂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了?于是凡妈字字坚决地说:“我拉你玩电脑是由于我生气你玩电脑!不可以做的事,即便其他人强拉你,逼你做也不可以做,而学习、作业是你该做的,即便你不喜欢也得做!这个道理我早就说过,你一个人也该了解,没完没了地玩电脑就是不可以做的事!”
儿子号啕大哭。
在这个案例中,孩子把母亲的话当真,母亲说可以适合玩下电脑,他连玩五个小时,非常可能并不了解这么长期超出了母亲心目中的适合范畴。母亲说不让吃饭,让继续玩电脑,他便继续玩电脑。当母亲问还要玩多长时间的时候,他非常认真非常平时地答十点半。这就是孩子对爸爸妈妈话语的信赖。
母亲内在的准绳是期望儿子自律,她布下了正话反说、反话正说的迷魂阵,嘴里让儿子做的却是心中不愿儿子做的,譬如玩电脑。嘴里不让儿子做的却是心中想让儿子做的,譬如吃晚饭。最后母亲才亮出底牌,原来她是不想让儿子没完没了地玩电脑。可是,如何算是“没完没了”,母亲仍然没明确的交代。是五个小时算没完没了,还是一个小时?最后还是要取决于母亲的判断。孩子该如何做才能达到母亲心中的有自控力,如何自处才能不激怒母亲呢,恐怕只能学着揣度母亲的心思,看母亲眼色行事了。这与让孩子自律的初衷南辕北辙呀!
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,关注阳光家教网